金飞工作室

携程并购去哪儿一周年:合并掩盖营收放缓 线下度假成新战场

2016年10月27日 16:30 
  合并是把双刃剑。老大合并老二,有的借此一统江湖,有的却在失去对手后,放松警惕被新人挑下马来。除此之外,内部两个团队之间的整合和重新定位,也是至关重要的议题,合并从来都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上周新浪科技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去哪儿私有化的背后:增速腰斩、成本收窄、流血和换血并行》,写的是去哪儿被收购的一年,对于被整合方去哪儿而言,内外夹击下是流血的一年,但是也能看到成本收窄的好迹象。那么另外一方携程又过得怎么样?
 
  对于携程来说,收购去哪儿是一笔超值的生意。虽然现在携程还在为这笔交易的股权费用付出代价,但是同样的钱在那样一个疯狂价格战的氛围中,不一定能够消灭去哪儿这样一个对手。
 
  在合并去哪儿收入后,营收增速放缓、利润和利润率下滑等也都在并购之后得以掩盖。回归A股有了一个好的运作对象,在对抗新美大上,也不必由自己站在第一线,可以说收购目的基本实现。
 
  但是,从股价的角度来看,携程还需要给市场更多的信心。携程10月收购去哪儿之后,股价开始暴涨,在11月份涨到最高114.72,但随后一直下跌,目前维持在40-50之间。一方面是财务数据上,还没能看到合并的实质进展,另一方面是投资人期待能从携程看到新的故事,而携程也在努力在讲一个回归A股和线下、度假的故事。
 
  借合并掩盖的营收放缓
 
  合并去哪儿,直观地来说,让携程的财报数据好看了很多,甚至把很多问题都掩盖在了收购去哪儿这件事后面。
 
  携程2016年第二季度实现净营收人民币44.11亿元,约合6.64亿美元,同比增长74.6%,环比增长5.6%;从业务线来看,交通票务收入同比增长90%,住宿预订收入同比增长61%。
 
  成本也得到了控制,产品开发费用环比下降28%、销售与市场营销费用环比下降13%以及管理费用环比下降45%。
 
  但是无论是总营收,还是最为关键的交通和住宿预订业务保持高增长的趋势,甚至创下新高,去哪儿相关收入并表都做了很大贡献。交通和住宿业务板块,去哪儿分别贡献了4.783亿和3.92亿元人民币。
 
  除并表后去哪儿相关收入,有些数据就显得不太好看了。
 
  就携程本身而言,携程第二季度总营收同比增速仅有31.7%,远低于去年同期的46.5%,较比第一季度的39.4%,也降低了7.7个百分点。
 
  最重要的两个业务,交通票务业务的营收同比增幅为44.9%,与去年同期增速一致。住宿业务同比增长仅有25.3%,去年同期增幅为47%,第一季度为38.1%,出现了明显的回落。
 
  而且今年上半年,携程的利润还是利润率,都呈现了下滑趋势。尤其是第二季度出现净利润同比和环比双降的情况。
 
  财报显示,若不计股权报酬费用,2016年第二季度归属于携程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5700万元,去年同期为2.96亿元,上一季度为2.57亿元。2016年第二季度携程利润率为4%,去年同期为8%,一季度为0%。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对去哪儿的收购,恐怕最近两个季度所呈现的营收放缓,可能会被竞争对手和市场进行大肆攻击。
 
  不过坦率地说,这也是通过合并结束竞争,结束价格战之后的必然回落。不过这种落差依旧值得警惕。
 
  受伤的机票
 
  业内普遍的看法是,在携程收购去哪儿后,机票和酒店领域已经没有机会留给创业公司了,也很难再有平台型的公司出现。但这并不代表在这两个领域的战争就结束了。
 
  机票业务无论是在去哪儿还是携程,都是营收贡献最多的板块。也曾经是去哪儿对携程威胁最大的地方。
 
  收购去哪儿之后,在线旅游公司中,已经没有能对携程造成威胁的对手了。可是市场竞争中,最危险的对手往往来自于别的领域。在机票领域,这个对手是航企。
 
  从年初的封杀去哪儿,到佣金的逐步降低,再到对于票价的限制等等,今年航企的一套组合拳下来,携程和去哪儿都内伤不轻。
 
  对于去哪儿而言,是颠覆性的伤害,基本上是宣告原来的那种平台模式的失败。告别第三方代理商,变成直营和自营:价格受限,无法再进行价格搜索排名。现在的去哪儿已经和携程越来越像了。
 
  直接的后果就是,去哪儿的开放平台模式出现了预订量大幅下滑,2016年第二季度,去哪儿依旧没有从阴影中走出来,机票及相关收入同比减少7.5%、环比减少了14.3%。
 
  那么携程呢?去哪儿的平台模式被摧毁,第三方平台无法再卖代理商的票,其实对携程的直销业务有一定促进作用,也让佣金率更高的直销业务占比增大。但是佣金的降低,对于携程在这块的利润也受到了较大冲击,现在携程在购买机票上,默认勾选保险、搭售取消险、强制打包酒店抵用券等做法,也是为了弥补这块的利润和营收。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航企新政也是一个天然的隔绝带,恐怕再也不会有新的在线旅游公司来试水这个领域了。
 
  新美大的挑战
 
  酒店业务上,虽然也有酒店组成酒店联盟,想要和航企一样,形成强势的资源和定价权,但是并不成气候。在艺龙和去哪儿之后,携程的新对手是去哪儿。
 
  这也是携程的精明之处。高星酒店业务是携程最关键也是利润最多的板块,收购去哪儿然后剥离它的高星酒店,让它专注于做低星酒店业务,不仅消灭了一个现在的对手。还让去哪儿成为了对抗新美大的防线,即便是打价格战对于携程母公司造成的影响不会那么大。
 
  艾瑞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在线酒店预订渗透率仍只有20%,远低于美国的39%和欧洲的50%,还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间,也代表着变数。
 
  同程旅游创始人吴志祥就对新浪科技表示,他在两年前就认为,在线旅游行业,新美大这种不同玩法的高频入口可能是最大变数,事情也的确如此。
 
  高频和积累的价格敏感用户是美团的重要优势。美团日前公布信息称,仅10月1日当天,美团入住间夜便超过80万。随后去哪儿网COO张强就向在内部信中便表示:“十一单日离店有效间夜量超过100万。去哪儿成为中低星酒店市场第一”。
 
  8月份,美团CEO王兴表示,7月份美团点评除了外卖业务外,其他业务实现整体盈利。之后去哪儿就宣布,酒店业务实现季度盈利。
 
  两家咬得很紧。携程联席总裁兼COO孙洁也坦率承认,在酒店业务上,携程仍然面临着一些潜在的竞争对手,尤其是在中低端酒店市场。对策是未来将利用中高端酒店预订业务产生的利润去补贴中低端酒店预订业务,从而提供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价格。
 
  边打边谈,新美大的酒店业务板块成为下一个“去哪儿”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曲线回国
 
  在资本市场上,携程今年动作很大。回归A股上,携程CEO梁建章是有想法的,但是携程本身不太可能回来,正在走国际化路线的携程也没有必要回来。
 
  梁建章自己的看法是,携程盘子太大,私有化回来还是有难度。如果是单独的某一块业务或是某一个品牌的子公司,条件成熟的话,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是完全有可能的。
 
  现在,艺龙已经完成私有化。去哪儿也宣布,就私有化交易达成最后合并协议,同意被远洋管理有限公司(Ocean Management Holdings)收购。而参与去哪儿私有化的Ocean Imagination L.P,也和携程、腾讯一起共同参与了艺龙的私有化,携程又是基金的出资人之一。
 
  艺龙和去哪儿作为携程的子公司,回归A股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尤其是去哪儿通过孙公司收购,成为新三板公司ST百拓的实际控制人的做法,也让市场浮想联翩。唯一的疑问是,它们是单独上市还是合并上市。
 
  除此之外,大住宿业务和度假业务板块,也存在被携程拆分独立上市的可能。处于这两者交叉部分的度假公寓板块,就率先被拆分了出去。
 
  10月20日,途家与携程、去哪儿达成战略协议,途家以部分股权换取二者旗下的公寓民宿业务,包括频道入口、团队和房源等都将悉数纳入途家。在连续并购蚂蚁短租和携程、去哪儿公寓民宿业务后,途家的下一步必然是上市。
 
  携程曾经是途家的控股股东,占有它51%的股权。但是途家D轮投资之后,携程减持了股权,放弃了控股。这次剥离和增持之后,恐怕携程将再次成为途家控股股东。
 
  这种剥离和重组,对于携程而言,也许只是开始。
 
  投资转向
 
  在合并该去哪儿之后,携程并没有停下投资收购的脚步。但是投资方向却有些转变。
 
  携程在9月份宣布了一项募资计划,让市场对携程的下一步动作又开始了猜测。携程宣布计划通过公开私下销售股票和可转债的方式,计划募集约20亿美元资金。
 
  而携程的二季度财报显示,至2016年6月30日,携程的现金、现金等价物、限制性现金及短期投资余额为人民币180亿人民币,约合27亿美元。
 
  在拥有27亿美金之后,再募集20亿美元,要做什么?携程的说法是,将用于支持携程业务有机增长,在互补业务方面的投资和并购,以及其他企业一般用途。
 
  最近两个月携程的资本动作又活跃了起来。线下、度假和出境游成为携程的重点投资方向。
 
  上半年,携程主要是入股了东方航空。下半年则是战略投资了旅游连锁品牌旅游百事通和美国的两家旅行社企业“海鸥旅游”和“纵横集团”,以及增持了途家网。
 
  投资旅游百事通,主要是为了线下和度假,携程表示,双方将在度假旅游业务上全面合作发展携程要通过旅游百事通拥有的5000多家门店,布局二三线城市。
 
  投资“海鸥旅游”和“纵横集团”,是线下和出境游。纵横、海鸥分别是美东、美西最大规模的两家华人地接社,在北美中国游客入境接待市场占有超过50%的份额,每年服务数十万旅游者。
 
  在线旅游的整合仍在继续,携程的“买买买”恐怕还将扩大化。
  电话咨询